大家知道甚麼叫「泳棚」嗎?泳棚在20世紀早期的香港甚為流行,一般為以竹搭成,建於海邊的棚屋。20世紀早期生活過的那一代香港人或許會有印象,甚至能懷緬當年難忘的簡單的生活、歡愉的歲月。
目錄
泳棚在20世紀早期的香港甚為流行
香港五十年代,民風淳樸,游夜水是十分流行的消遣。
當年在北角、英皇道、七姊妹、西營盤、荔枝角等都有泳場。
泳場單位於離海面較遠處搭建有蓋遮陰的泳棚,提供男女更衣室、浴室及儲物櫃;再以竹橋伸展到水上方便下水。
泳棚有什麼
場內不只可以游泳,如不游泳的人進去也可在此吃喝玩樂,如打麻雀,品茗,歌唱,跳舞等,亦有小艇可租,各式其式。
有多少個泳棚
1950年代,港九新界合共有高達8至10個泳棚,香港島西環的鐘聲泳棚和金銀泳棚,阿公岩泳棚和九龍荔枝角灣泳棚都是其中較著名的。
1960年代,香港政府收回部份地區的泳棚土地,重新發展,而香港政府亦在香港各區興建了多座公眾泳池,加上海港污染漸趨嚴重,令到泳棚逐漸被拆卸而息微。
香港現存唯一泳棚 - 西環泳廬
香港市區現存唯一泳棚為西環域多利道泳棚「泳廬」,於1988年重開。但注意泳廬不受到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監管,有意下水游泳者要注意安全。
現時雖然在各區都有為數不少的公眾泳池,但下海游泳現時不少市民的愛好。不少甚至於大環山泳池旁的紅磡海濱下海游泳,儘管現時該些地方都沒有任何配套設施。
2012年10月22日,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於網誌上撰文,指出隨著大型污水排放工程完成,維多利亞港的水質逐年好轉,他認為可以考慮於維多利亞港兩岸興建泳棚,方便大家。
但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指出,維多利亞港的水質至今不適宜長時間游泳,至少有待《淨化海港計劃》第二期於2014年完成,維多利亞港的水質才有希望可以改善至適合游泳的水平。
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海濱長廊是否會重新闢設小型泳棚,我們拭目以待。